在近几年历史高考考试中常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考试的大方向,提升高中三年级的复习效率,学会有效的复习办法特别要紧,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常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主干常识各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常识,也就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总体线索、阶段特点与肯定时期的要紧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要点少的限制,总是侧重于主干常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重视主干常识的学会。如:
中国古时候史部分:知道中国古时候王朝的兴衰演变及要紧改革、认识中国古时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势头、学会中国古时候要紧政治规范、理解中国古时候农耕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古时候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总结古时候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进步。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剖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学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什么原因、特点、后果、认识;知道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哪些用途;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历史过程,特别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经历;学会中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进步、发达的经历,特别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步和经济体制的革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进步;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飞速进步,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收获及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失败;经济地区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现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孟老师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好的倾向,以期提升复习成效。
1、常识性失误。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定义模糊,常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方位,要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思维性失误。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可以做到史论结合。形不成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些同学因对常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目前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少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缺少计划性。有的同学天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总是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时候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时候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非常长的复习效率非常低,谈不上对教程理解的深度。
-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常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看重基础的首要条件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高。
□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考生需要理清单元常识,把握阶段特点,挖掘每个考试知识点常识,学会历史事件、历史定义,理解其基本特征、产生是什么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要点有关联的中外常识进行类比剖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点。比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去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知道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打造民主政治规范的机会。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如此,就可加大中外常识的融会贯通,突出年代特点,加大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有关常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全方位复习
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考试试题选择题的命制一直是采取主题式命制方法。这种主题式的命题方法,体现了对学科内有关常识的综合性考查,对高考考试复习专题教学发挥了非常强的指导用途,但缺点是形式比较单一,更限制了对教程常识抽样考查的范围。基于这种现实,今年的全国卷Ⅰ、Ⅱ历史考试试题只保留了两个题组,而其他选择题依据能力考查的需要进行了自主命制。这种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的选择题考查方法的出现,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综合常识的考查,又增加了依据考查能力需要进行抽样考查常识的自由性,拓宽了对常识考查的覆盖率。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法的变化,同学们在高考考试复习中,要依据高考考试大纲,对考试知识点进行全方位落实。这就需要学生熟练地学会几乎所有些书本常识,包含隐性的一些部分,而复习中有些同学总是只注意正文部分,如此容易导致学习中的薄弱点。因此,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释、习题、黑体字,学生都应该注意,以免导致常识上的遗漏。关注教程细微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军与新四军,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总理衙门的设立,分别标志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等等。.
□反复记忆
历史学科的特征是易记也易忘,这就需要学生进行重复记忆,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过去事常温习。课后必须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记牢、记准,并理解透、会运用;然后在第二天准时复习,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一个月的时候再复习一遍,并通过试题、训练等多种方法督促自己再好好地回归教程。
复习中有的学生反映,已经将教程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的同学觉得天天面对的都是熟知的内容,感到非常枯燥。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首要条件的记忆成效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学会常识应重视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可以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如此可使复习与对常识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后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成效。譬如,第一遍复习以教程内容为主,包含教程标题、大小字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常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要点归属弄了解。另外,天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需要将所有些内容都回忆出来,主如果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如此既能巩固主干常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开心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常识拓展为重点。从现在高考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看,历史学科的考试试题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强调对历史进步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及革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年代但与背景材料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上去互不相属,事实上是对历史进步基本线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革新能力时,命题者总是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些历史常识进行剖析得出结论,这种考试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常识渗透。这种考试试题不只需要学生对某个历史要点的深层次剖析,而且强调常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常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视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样解答这类考试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对历史进步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常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非常难深化与拓展。
□联系现实
2007年各地文综试题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热门的命题特征,因此第一轮复习时,上课讲学科常识时就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培养考虑习惯。
比如: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复习中注意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变法。比如:古时候史上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中国现代史上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世界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调整、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改革。复习中注意相同种类性质改革比较。
中日关系是历年高考考试的热门,2007年是抗战全方位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更应注意。主要考查中国古时候史上的中日关系、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现代史上中日关系的演变。注意剖析近年来日本国内极右权势十分活跃的重要原因。
□规范答卷
练习是对入门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并通过适度练习,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1、同学们在做训练时总是只做选择题,而不做大题,又不是非常认真,特别对较难的题,随意蒙一个,而不做认真剖析,没严谨的解题习惯。针对这一点,从本阶段起,需要同学们做训练时,按高考考试需要做到严谨精炼,加大限时训练。做题时从答卷时间、文字书写,到审题、答卷布局,都要规范而严谨。如此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2、在练习中形成成熟的学科思维体系和明确的思维办法,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在历史一轮复习时要做到:切忌浮躁,以入门知识为主,踏踏实实;切忌只死记硬背,要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切忌答非所问,做到史论结合,结论完整;切忌盲目性,要有周密的计划。